儿童用药安全:家长不可自作主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千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2/3死于用药不当。而我国人口基数大,儿科疾病占所有就诊人数的20%,也是安全用药隐患的重灾区,不合理用药比例高达12%~32%,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是成人的两倍。据我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为12.9%,新生儿高达24.4%。据中国聋儿康复中心统计,我国7岁以下聋儿,超过30%是因用药不当造成的毒副作用所致。所以,强调儿童用药注意事项,十分有必要。
一、严格把握服药时间
不少家长习惯于餐后给儿童服药,认为这样对肠胃刺激小,其实应根据不同药物按照医嘱调整餐前餐后服用,以达到最佳疗效。临床药师发现:有的是漏服,有的是换药太勤,还有的是间隔时间太长,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从医学角度讲,每种药物均有自己的半衰期,它决定药物的服用次数。服药(特别是抗生素类)见不见效,应连吃三天以上,或者再去看医生,家长一般不要自作主张换药。
二、严格控制药量
不少家长甚至一些医生在给幼儿用药时,总认为剂量大些孩子会好得快,或者就按成人剂量减半,这都是不科学的。儿童一般对药物比较敏感,对药物的吸收也比较好,解毒和排泄的功能较差,容易引起中毒。应严格遵照医嘱或小儿用药剂量服用,现介绍几种简便易算的方法:
1、根据小儿体重计算:小儿剂量=每公斤每天(或每次)用药量*体重(千克)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50(即成人平均体重)。
2、药品说明书未规定小儿剂量:1岁以内剂量:成人剂量×0.01×(月龄+3);1岁以上剂量:成人剂量×0.05×(月龄+2)。此公式也适用忘记按公斤体重时使用。
3、根据体表面积计算:近年来,国外推荐药物按小儿体表面积计算,此法虽然有些复杂,但既适于儿童,也适用于成人,科学性较强。体重在30公斤以下者,体表面积(平方米)=体重(公斤)×0.035+0.1。体重在30公斤以上者,在前公式基础上每增加体重5公斤,体表面积增加0.1平方米。
4、根据成人剂量折算:这种计算方法只要知道成人剂量就可以按年龄比例推算出小儿剂量,虽简便易行,但每个小儿的个体生长发育不同,虽是同一年龄,但体重各有差异,这种方法比较粗糙:小儿年龄相当于成人用量的比例:出生~1月1/18~1/14;1~6月1/14~1/7;6月~1岁1/7~1/5;1岁~2岁1/5~1/4;2~4岁1/4~1/3;4~6岁1/3~2/5;6~9岁2/5~1/2;9~14岁1/2~2/3;14~18岁2/3~3/4。
三、吃止痛药要留心
不少孩子在闹情绪或不愿上幼儿园时,或许会说“我肚子疼”;还有胃肠功能性的腹痛,比如吃了生冷的东西或夜间蹬被子,这些情况一般不需要吃止痛药。而有些家长见痛就治,甚至一天三次给孩子吃止痛药,这是错误的。
四、咳嗽吃药注意事项
孩子因咳嗽吃药的占大多数,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大多数咳嗽的孩子都不同程度的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感冒),也就是说咳嗽是由病毒引起的,是感冒的症状之一,是因咽喉部位炎症充血而引起咽部有痰和咳嗽。不要一见孩子咳嗽就服用抗生素。另外,在服止咳药的时候应该注意:每次服药时应先服治感冒的药物,再服化痰止咳的糖浆,服完糖浆后不要立即喝水,以增强化痰效果,缩短病程。对过敏体质的儿童或怀疑是过敏性咳嗽的儿童,医生会给予抗过敏类药物,虽然此类药效果好,但它的副作用也比较明显,如精神欠佳,严重的伴嗜睡,这就得提醒家长要注意孩子服药后外出的安全。
五、中成药慎用
在临床上经常发现多种中成药同时使用的现象,很容易导致由于多种中成药中具有同一味药物而导致药物剂量叠加引起不良反应。儿童的肝肾功能尚发育不全,因此更易导致急性或潜在的肝肾功能损害。
以下四大类抗生素药物儿童应慎用或禁用:(1)氨基糖苷类;(2)大环内酯类;(3)氯霉素类;(4)喹诺酮类。另外,儿童用药需注意很多细节,如,勿滥用退热药、抗生素,小儿用成人药、勿一病多药等。儿童用药安全牵动着万千父母的心,关注儿童用药安全性,父母不能自作主张。